2007年9月,初到倫敦的我面對這座車水馬龍的國際大都市充滿了迷茫。尚未有明確的規(guī)劃,她就在父母的期待與自己的憧憬中只身一人踏上了大不列顛的土地。

當時認為出國讀書是“鍍金”,可以開拓眼界,而且國外的工程專業(yè)技術相對國內更先進。加之小的時候曾多次去歐洲旅游和演出,回國后又看了很多有關歐洲留學的紀錄片,被那里的多彩世界深深吸引。
為了實現(xiàn)經(jīng)濟獨立,我開始尋找各種勤工儉學的機會。
在來到英國的第二個月,就通過了哈羅德百貨圣誕節(jié)促銷員的工作面試,之后又在星巴克做過咖啡師。
工作的地方離學校宿舍有點遠,有一段日子我每天要早上五點起床趕地鐵。有一次遇到夏令時切換到冬令時,自己忘記調整鬧鐘時間,五點之前就到了車站,左等右等車還不來,最后詢問工作人員才知道時間慢了一個小時。
回想這段打工經(jīng)歷,勤工儉學雖然很辛苦,但不同的生活體驗讓我覺得不僅有趣而且有意義。
2009年7月,我獲得倫敦大學瑪麗女皇學院一等工程碩士學位,也是同年唯一一位研究論文獲得發(fā)表的中國學生,實現(xiàn)了父母對她的期望。
但在五年的工程學習生涯中,無論學習任務多么繁重,我一直堅持鋼琴與長笛演奏的訓練,畢竟這是我執(zhí)著的夢想。
每到一個新的地方,我都會去看看有沒有琴房。從小開始我就一直上樂器演奏專業(yè)課,堅持每天練鋼琴、練長笛已成為習慣,感覺自己的生活離不開音樂。

在倫敦大學就讀期間,我還一直參與校室內交響樂團的排練與演出。臨近畢業(yè),我得到了很多實習機會,包括美國一家著名能源公司。
如果順著父母的心意成為一名工程師,那么十年后,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偶爾才可以彈彈鋼琴吹吹長笛的自己,回憶起從前一定會充滿遺憾。再想想這么多年,令自己快樂的事情都是和音樂有關,如果今后所從事的職業(yè)能是自己所熱愛的,那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所以那時候我一下子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。
于是,瞞著父母,我報考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(RCM)。
備考皇家音樂學院的時候,很辛苦。那時候我除了要堅持打工,以保證有足夠的資金繳納房租及考學報名費、支付上演奏專業(yè)課的費用,每天還要練習兩門樂器至少6小時,其他時間都用來在實驗室研究和準備畢業(yè)論文,很少時間休息。但是每次想到自己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憧憬,都充滿了動力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全球范圍招生僅僅兩人的皇家音樂學院長笛系,讓我成為了世界知名長笛演奏大師蘇珊·米蘭(Susan Milan)的學生,也是第一位考入該校長笛專業(yè)的中國大陸學生。
后來我又成功考入鋼琴教授耐吉爾·克萊頓(Nigel Clayton)的門下,也讓我成為該校有史以來第一位,且目前唯一一位鋼琴長笛雙專業(yè)的中國人。

由此,我的音樂人生開啟了新的樂章。
2011年,繼續(xù)深造的我同時拿到了英國兩家皇家音樂學院(RCM與RAM)以及倫敦圣三一音樂學院的三份雙專業(yè)演奏碩士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。
這些成績都離不開兩位老師對自己的培養(yǎng)與幫助。雖然理工科的生活已經(jīng)逐漸離我遠去,感覺學工程學仿佛是上輩子的事情,但從來沒有后悔過自己當初的選擇。而曾經(jīng)的特殊的經(jīng)歷,也給了自己更多豐富、寶貴的人生經(jīng)驗,對自己現(xiàn)在的音樂演奏與學習也起了很大的幫助。
雖然現(xiàn)在很忙,但忙自己熱愛的事情,順從自己的心,過得很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