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學生辦公室兼職有半年了,現(xiàn)在在管理學校的官方微博。這幾天正好在收集各個專業(yè)在讀中國學生的經(jīng)驗介紹,正好手上有一篇建筑研究生的帖子,在此先提前貼出來。
課程介紹:三門主課+一門選修,一共180學分;學制分成三學期;第一、二學期:
必修:
BU1:Trandforming Local Areas:Urban Design for Development
這門課主要是關于城市規(guī)劃的理論的,尤其是城市形成的復雜的過程(structure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ces that shape and develop cities, and the form structure, processes and dynamics of urban areas)。這門課要求很多的reading,而且很多都是哲學方面的,比較難懂,是一個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理論主要涉及四大塊:列斐伏爾(Henri Lefebvre),???Michel Foucault),阿甘本(Giogio Aganben)和朗西埃(Jacques Ranciere)。最終所要思考的問題是:什么是一個好的城市?
上課有點像一個讀書會,老師和同學會以各種方式分享對城市的理解。
BU2:Participatory Process:Building for Development
這門課由Lecture,Discussion和Debate構成,講授的是參與性的設計。這在國內(nèi)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,目前還沒有相對應的角色。參與性設計旨在挖掘建成環(huán)境形成和授權過程之間的關系,然后如何把參與性設計植入到一個發(fā)展規(guī)劃中去。類似于一個設計師、政府、甲方、老百姓之間的協(xié)調(diào)的角色,但更多的是政治性的。如何賦權是一個很值得推敲的問題。在社會中,不是建筑設計師做一個好的設計就可以帶動一個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的,往往一些政策對人和環(huán)境的影響更大,但也不是說設計是不重要的,這里的參與設計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,通過一些策略真正起到改變?nèi)说纳畹淖饔谩?/p>
BU3: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 in Practice
這門課主要就是對前面所述兩門課的理論理解之后的運用,有點像國內(nèi)的設計課,都是group working。會做基地調(diào)研,畫一些分析圖,做一點小設計和模型,和國內(nèi)的設計課不同的是更加靈活一點,更有創(chuàng)造性一點,主要是表達理念而不是做某個特定的東西。這門課會花很多時間,除了上課一上就是一整天之外,經(jīng)常要在休息的時間抽出很多時間來meeting,和小組成員討論方案然后做東西,比如畫圖啊模型啊視頻啊行為藝術啊表現(xiàn)方式非常多樣。
還有一門選修課這里就不詳述了。
關于申請方面沒有什么非常特殊的要求,就和ucl其他專業(yè)差不多吧。我感覺會比較青睞有工作經(jīng)驗的學生,因為我們專業(yè)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有工作經(jīng)歷的。我覺得在ps中可以闡述一些對城市的理解,尤其是你的critical thinking,這里的老師非常吃這一套。重點不是你做了什么,而是你怎么想的。所以對這門課作品集也不太重要,主要是對思維的要求比較高。不像March Urban Design可能對作品集中形態(tài)的要求比較高。筆者三位室友都是學UD的,這里可以順帶介紹一下UD。
March Urban Design/Architecture Unit/Bartlett school
UD只有一門課,就是設計課。一上來會先分組,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,然后由老師決定上課的時間。UD是做參數(shù)化設計的,走的是高技派路線,比如生物模擬等等,可以學到很多很炫酷的東西。這個專業(yè)中國學生很多,一共有90個,其中70個是中國人,所以對語言的要求要低一些。(這段如果不妥可以刪掉)
Last but not least,如果申請BUDD的話,最好好好準備一下雅思,不是為了考試,而是為了自己能適應這里的學習節(jié)奏。學這個專業(yè)閱讀量很大,有非常多的discussion,最后還要好幾篇論文,所以閱讀聽力口語寫作都非常重要。